宁夏廉洁齐家好故事

有限人生 丹心一片

——宁夏革命先驱中共密使张子华的光辉历程
稿件来源:宁夏日报 发布时间: 2016-11-07 09:54:33
分享至:

  真正了解一个好人有些难,需要走进那个世界去了解和感受很多。一旦进入了他的精神世界,会被他常人难以具备的生命光辉感染。中宁县恩和镇,走出了一位宁夏革命先驱——张子华。经过查阅很多资料,走访一些知情人,这个年仅28岁的生命留下的传奇经历深深吸引了我,为这个被称为中共密使的宁夏革命先烈英年早逝,感慨万分。

  张子华1914年出生于中宁县恩和镇王台庄,原名叫王绪祥,入党后改名为张子华。他是家里唯一的男孩,父母的掌上明珠。父亲王成绩是当地比较大的地主、商人,常去天津等地经销中宁特产枸杞,一个受儒家思想影响较深的乡绅,影响了一个散发着浓浓中国传统思想却又开明的家庭,培养了聪明开朗的张子华,造就了他精明豪爽、不畏强暴的天性。

  那时的恩和完小散发着浓厚的进步思想。上小学时,在校长和老师影响下,张子华接受了进步思想启蒙,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一些进步活动,也开启了他思想的天窗。那时的宁夏,马家军队伍四处抓兵欺压百姓,让年幼的张子华十分愤慨,为什么人与人没有平等,穷苦百姓总是受压迫?他与后来同是革命者的孙殿才一起,同对革命行为对立的土豪乡绅做斗争,显示出了一个优秀人才具备的潜质。1927年,全县毕业班统考,张子华考了全校第一、全县第三的好成绩,并代表全体毕业生在全县表彰会上做了精彩的讲话,被称赞为“鸡群一鹤”。同年秋,奔赴兰州读中学,继续追求思想和精神的进步。

  1930年2月,中国大地到处兵荒马乱,张子华回到家,赶上马鸿宾部下侵占恩和祸害百姓,向当时任七星渠水利局长的王成绩要钱要粮。张子华带两个同学装成学生去当时驻扎马家军的学校侦查敌情,获得了详细的敌情报告父亲,并拿起枪参加驱赶马家军的恩和保卫战。当时,同学和家人都非常害怕,张子华毫无畏惧,凭着胆大心细随机应变全身而退。

  恩和保卫战后,去往兰州的道路不通,叔父王含章把张子华转到北平教会办的汇文中学。那个学校共产党人较多,张子华积极参加汇文中学地下党组织的革命活动,童年时的疑问让他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里找到了答案——封建体制是一切问题的根源,他立志要用自己的一切甚至生命去推翻它,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政府。他的思想在北平得以升华,立志要为共产主义信仰奉献一生,他的工作积极性和能力很快得到北平地下党认可。1930年11月,经北平市委职工部大李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改名为张子华,立志做一名中华赤子,外驱列强,内强中华。

  一个人一旦确立了信仰,就会增添工作和创新的激情。张子华对自己的信仰坚信不疑,渐渐上升为坚定的信念。这一点在1937年受八路军指派,去宁夏与马鸿逵谈判时,就是很有力地说明。

  期间,他一面与军阀谈判,一面走访同学和朋友,讲述党的政策,动员他们奔赴延安参加革命。在宁夏期间,他的家乡中宁就有十多位青年志士,先后分四批奔赴延安。这些从宁夏走出去的热血青年,有的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王栋、李天才、孟长有等),有的后来成为我党优秀的领导干部(高远、孙殿才、张致善等),成为宁夏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楷模,为宁夏革命史填写了光辉一笔。这些人把张子华当作他们走上革命道路的指路人和导师。

  在宁夏,为了躲避马鸿逵的秘密控制和迫害,他辗转回到家里。作为母亲唯一的儿子,母亲希望他留在置了很多田产的家里享荣华,图富贵。而张子华却说:“我又看不上你们的那些,你们还是多照顾自己的身体吧!”那么张子华看上的是什么?他看上的就是推翻军阀统治的体制,建立人民共和的美好未来。在他的眼里,个人的生活根本不算什么,国家的强盛,人民大众的幸福,才是他真正追求。

  成为一名中共党员后,在全国总工会华北办事处负责人饶漱石领导下工作。除了学习,把大量热情和精力投入到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之中。参加了门头沟煤矿斗争、财政部印刷局工人罢工等工作。

  他参加组织了天津码头、纱厂工人运动、唐山五矿等罢工斗争。他介绍同学孙殿才加入中国共产党,一起办起读书会和秘密工会,在同学中宣传学习《资本论》等;协助同乡袁金璋、雷启霖办起进步《曙光》,与温德宝主编《迈进》,支持宁夏学生办起《银光》。揭露当局黑暗,宣传社会主义和抗日政策,在学生中甚至宁夏各界产生了重要影响,让马鸿逵恨得咬牙切齿。1932年,马鸿逵当局举报宁夏旅平学生为共产党组织,特务按名单抓人。宁夏旅平学生分散转移,张子华留在北平,建立秘密联络点,开展抗日统一战线工作。

  张子华善于团结同志,在宁夏旅平学生中有很好的口碑。宁夏党员在张子华的带领下,成为当时中央北方组织中较为突出的一部分。

  张子华对革命的热情是常人难以做到的,家里寄给他的学费,大多用于工作。在北平西城水月庵七号地下联络点那段时日,常常带着孙殿才等人写稿件、印传单,半夜出去发送传单,有时甚至忘了吃饭,饿了,就买个烧饼充饥。他的眼里只有党的工作是否能够圆满完成,从不考虑官职和个人得失,更不为金钱而降下自己灵魂的台阶。

  张子华在有限的生命历程里,凭借满腔前热血肝脑涂地的决心,为党做了大量的工作,赢得了毛主席和周恩来的肯定,得到了党内的认可。张子华12年革命生涯,最值得讲述的有三件事。

  1934年5月,张子华在天津领导组织纪念五卅运动纪念活动,因为只想到一心尽快开展工作,忽略了他一个商人身份的人却经常与工人在一起,被敌人怀疑,逮捕了他。张子华顶住了敌人的严刑拷打,始终咬住只是做枸杞生意的商人,住在父亲的朋友惠源长客栈霍荣轩那里,并说了他住的房间的具体情况。警局派人找霍荣轩核实,霍荣轩不明情况,没敢承认。因为没有证据,警局把张子华的事搁置起来。饶漱石知道情况后,派张致和化装成商人,以同乡身份去探监。他告诉张致和:“你告诉王蛮子(饶漱石),我没有啥,一切都好。”让饶漱石知道了他没有暴露,给霍荣轩做通工作,把张子华保了出来。这件事,给后来康生迫害他留下了把柄。

  出狱后,1934年9月,北方代表陈铁铮(孔原)委派他去陕北根据地巡视,为谢子长领导的陕北根据地和刘志丹领导的陕南根据地粉碎国民党的第二次围剿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当时,面对第二次围剿,中共陕北特委十分清楚当前形势,并给张子华(化名黄汉)提议,必须把两个根据地统一起来,形成拳头,才能给围剿之敌有力打击。因为形势急迫,交通不便,张子华不计较个人荣辱得失,敢于面对现实,敢于担当,在没有取得陕西省委同意的情况下,与两个根据地领导人谢子长、刘志丹交换意见统一思想,召开陕南和陕北两个特委联席会议,成立了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实现了两个特委和两支红军队伍的统一领导。1935年4月至7月,刘志丹指挥红26军和27军取得了反围剿胜利,攻下6个县城,把两片根据地连在了一起。为1935年9月,中央红军把革命大本营放在陕北奠定了基础,张子华的名字也被载入了陕甘宁根据地的革命史。

  日寇侵占东三省后,虎视眈眈觊觎中华大地。在中央北方组织工作的张子华看到外强入侵,而中国有生力量却耗在内战之中,不能去抵御外侮,深深为国家命运担心。1936年,张子华在上海工作期间,担任中共长江局代表,化名黄汉与国民党铁道部次长曾养甫秘密接触,拉开两党就共同抗日秘密谈判的序曲。张子华身为自己可以为停止内战一直对外做出努力感到欣慰,不顾生命危险,全力为共同抗日奔走,先后四次往返于延安与上海之间。当时,进入被国民党严密封锁的延安,非常困难,路途遥远,交通不便,张子华比较聪明,为了尽快去往延安,孤身去见张学良。在共同抗日的一致愿望下,张学良多次帮助张子华通过封锁区进入延安,向周恩来和毛泽东汇报与国民党谈判的结果。11月,中共中央任命张子华为中央联络局副局长,与李克农一起工作,西安事变前,一直奔走在上海、广州、延安等地,为两党共同抗日做着积极努力,被誉为中共密使。

  西安事变发生,张子华以周恩来秘书、八路军总部参谋的身份,随同周恩来前往西安,协助处理事变。在西安,张子华与各界人士广泛接触,介绍进步青年前往延安进入抗大学习,为我党吸纳有用人才,充分展示了一个共产党员不论身在何处,都能发光的特点。

  1939年9月,有人举报张子华在天津被捕有叛变嫌疑,赴宁谈判有通敌嫌疑。张子华被隔离审查。他没有怨,也没有恨,有的只是站立窗前,仰天思索。他一心想早点出去为党多献一份力量。他多次写信向中央反映情况,但是中央一次也没收到。据郭洪涛说,估计是康生插手。审查期间,张子华染上肺病,得不到及时治疗,于1942年去世,年仅28岁。从16岁到28岁,12年革命生涯结束,他所有的遗物,就是陪他在监狱抗风寒的一条毛毯。真可谓,来时“赤条条身无牵挂,走时两袖清风扬正气”。

  1983年9月,中组部给张子华平反昭雪。1985年5月,宁夏召开张子华恢复名誉大会,英雄在天英灵终可宽慰。(本文由中宁县作协主席吕振宏整理)

>>><<<